还记得《千与千寻》的中的一个场景吗?
开车途中,千寻与父母误入了一个小镇。
神奇的是,这里空无一人,街道两侧的吧台上却放满了熟肉。
(相关资料图)
父母起初感到惊奇,很快便被食物的香气吸引,忍不住吃了起来。
一开始,他们感觉味道不错,吃得津津有味。
可吃着吃着,忽然感到一股冲动,想把眼前的食物吞下,于是,他们更大口地撕咬着红肉,更急迫地咀嚼,更快速地下咽。
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肥大,快要撑破衣服,可他们顾不得这些,依然埋头苦战,竟然变成了两头猪。
这个画面,又惊悚又有趣,让我印象深刻。
最近,我意识到,有时我们的饮食状态,正像千寻父母一般。
前两天,与朋友小A聊天,她说最近有一个奇妙的体验。
有一天,小A在吃麻辣香锅,吃着吃着发现:藕片和土豆竟然咸到发苦,小A很震惊,这家麻辣香锅,她经常点,以前居然完全没吃出来。
同时,她还发现:喝奶茶时,照着贴纸提示,摇了摇奶茶,味道竟然变得更好了,可平时,看到那张贴纸,她都直接忽略。
忽然间,小A意识到,自己平时吃东西,有多么地囫囵吞枣。
原来平时,小A都不允许自己吃垃圾食品,尤其是麻辣香锅,奶茶这类食物。
每次,她点了这些,都感觉做了不该做的事,好像偷东西一样。
念了很久的麻辣香锅,到了眼前,却只是简单嚼两下,就急忙咽了下去。
想了好久的奶茶,看见贴纸,也来不及细想,就插入吸管,大口吸入。
因为不允许自己吃,此刻的她,好像在偷东西,怕被抓到,所以又焦虑又着急。
哪顾得上什么味道,看见什么就往嘴里塞。
图片来源:pexel
比起享受,更多是占有,无论味道如何,吞到肚子里要紧:
麻辣香锅咸到发苦,她却浑然不觉,照单全收。
奶茶提示摇一摇,她也来不及管那么多,只管往肚里吞。
姿态要多狼狈,有多狼狈。
可这还不是最极端的:
小A还有一个习惯就是:“吃啥啥不剩”。
小A很羡慕室友,她吃零食,可以吃两口,把袋子封起来,等想吃的时候再打开。
这一点,小A怎么也做不到。
无论买多少吃的,都会被小A一个晚上吃完。去超市扫货,囤了一周的零食,当天就惦记上了:
一开始,想着只是吃一包薯片,没关系吧,吃完之后,又感觉可以吃点儿果冻,没5分钟,又感觉辣条看着不错。
不知不觉,一大袋零食,就这样吃完了。
如果,这是一件享受的事,也倒罢了。每次吃完,小A的胃都要撑爆了,想吐吐不出来,想躺躺不下去,整个人难受的坐立难安。
可下一次,小A还是会忍不住吃完。
为什么这么难受,还要狂塞呢?
因为此刻,还是怀有小偷心态。
明明告诉自己,不要一次性吃完,可越是不允许自己吃,越是忍不住。
于是想着吃一包薯片,没关系吧?
嗯,没关系。
吃几个果冻,可以吧?
嗯,可以。
到这里,还在合理的范围。
可下一步,就在悄悄越界了。
再吃一个果冻,可以吧?
嗯?不对,这一包快吃完了?!
可嘴上却停不下来,着急忙慌地往嘴里塞,哪管什么味道。
因为不允许自己吃,此刻,小A就像一个小偷,很怕被抓,焦虑又着急,能塞多少是多少。
这个状态,很像千寻的父母:
偷吃食物,占有是目的,塞下食物,是关键。
嘴和胃,沦为了容器。
图片来源:pexel
哪怕没尝到什么味道,哪怕胃里难受的想吐,哪怕会变成猪,也在所不惜。
听起来,是不是特别荒谬?
可有时候,我们就是这么进食的。
那,这种心态又是哪儿来的呢?
和小A聊过后,我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。
原来,小A的父母从不让她吃零食。八九岁,正是最馋零食的时候,小A却只能看着同学吃。
有一阵子,实在馋的不行了,小A把爸爸给的早餐钱,偷偷攒下来买零食吃。
没想到,有一天零食袋被爸爸看见了,他质问零食哪里来的,小A吓得说了实话,爸爸勃然大怒,再也不给小A早餐钱了。
小A再想吃零食,只能去同学那里,东蹭蹭,西闻闻。小A总想着,什么时候,能吃个够。
终于有一次,一个叔叔来家里作客,带了一大包零食,有薯片,巧克力,辣条,果冻,都是小A想吃却吃不到的。
那天,小A的嘴巴就没停过,直到又撑又难受,她还是停不住嘴,最后竟然吐了。
图片来源:pexel
她说,一开始吃的时候,还挺享受,后面感觉明明饱了,可还是忍不住往嘴里塞。
就好像一个人饿了很久,恨不得把所有吃的,都吞到肚里,那是一种对匮乏的报复,哪怕吃坏肠胃也在所不惜。
小A说,即便很痛苦,她也不后悔。
可遗憾地是,明明这么爱吃,长大后, 小A却再也吃不了了。
小A说,小时候总想着,啥时候才能零食自由。可长大了,零食自由了,却不允许自己吃了。
因为每次,看到超市货架上的零食,耳边都会响起爸爸的话:
“都是垃圾食品,有什么好吃的?”
“你知道这里面放了多少色素,多少添加剂吗?”
其实,这是小A “内化”了父母的要求,她也不允许自己吃垃圾食品了。
可越是不让自己吃,越是忍不住偷吃,每次偷吃,都狼吞虎咽,格外狼狈,无法享受吃饭的快乐。
多少次,吃的太急,味道都没怎么尝到。
多少次,吃的太多,塞得胃难受。
其实,小A与父母都忽略了一件事,想吃零食的自我,也是合理的。
想吃零食的自我,在精神分析里,叫做“本我”,“本我”是典型的“玩乐我”,也就是热爱享乐的自我。
“本我”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,它的存在,正当且合理。
“本我”的需求常常被“超我”压制,也就是被“道德我”,要求正确的自我压制。
比如:晚上12点,“本我”想吃零食,“超我”会说:别吃了,免得发胖。
看了巧克力吃播,“本我”说也想吃巧克力,“超我”说巧克力容易发胖,少吃一点好了。
原本,“本我”和“超我”最好的关系,是保持平衡:既允许“本我”适当满足“玩乐需求”,又允许“超我”适当满足“监督”功能。
一旦这种关系失衡,就会出现问题:当“超我”过于严厉,想要消灭掉“本我”时,就会产生报复性反弹。
图片来源:pexel
父母不让小A吃零食,是在试图消灭小A的“本我”。如此严厉的压制,让她一逮到机会就会猛吃,吃到吐也在所不惜。
这是“本我”报复式的自我满足。这种报复性反弹,会彻底毁掉小A的自制力。
长久以来,小A总是间歇性暴食:
压抑压抑,反抗,压抑压抑,再反抗。
在一次次“反抗”中,小A的自制力一次次被摧毁。同时,这个过程也很痛苦:无法享受美食,肠胃也是饱受摧残。
不仅如此,严厉的压抑“本我”,还有一个“副作用”。
由于小A的“本我”,长期被禁锢,被压制,所以它很没有安全感。它担心,只要一个不小心,就会被“超我”关起来。
所以,它时刻的保持警惕,用过量的食物,来保证自己的自由:
不知何时,小A养成了一个习惯,即便在外面吃饱了,也要买一些零食回家。不然小A就会感觉,被流放到了一个无法吃零食的地方,特别恐慌。
同时,一个人吃饭,小A要做两个人的量,因为一旦想到没吃饱,小A就感到很没安全感,很不自由。
这导致,小A不自觉地摄入过量食物,肠胃长期处于“过载”的状态。
由此可见,严厉压抑“本我”,不仅没有益处,还会让“本我”全方位地报复性反弹。
如果,你的进食状态与小A类似:
间歇性失控,吃很多高热量食物
囤不住食物,总会一次性吃完
生怕吃不饱,生怕没零食
这都说明,你的“本我”在被严厉压制,可以怎么做呢?
a.承认“本我”的正当性
正如上文所说,“本我”,也就是馋嘴的我们,也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,它的存在合理且正当。
因此,要承认“本我”的“合法地位”。
嘴馋的时候,承认欲望的正当性。
学会去满足“本我”,而不是压抑“本我”。
可能有人会说了,这不是放纵,堕落吗?
恰恰相反,满足“本我”,会让我们更自律。
图片来源:pexel
强制的压制“本我”,会造成报复性反弹。
而允许“本我”存在时,这股对抗消失了。
这时,我们才有能力听到身体的真实需要,做出更有益身体的决定。
b.有意识的吃
每次吃的时候,学会有意识的去吃。
例如,吃炸鸡的时候,边吃边感受:
炸鸡是什么味道的?
外面的脆皮嚼起来怎么样?
里面的肉质是什么口感的?
学会享受食物,而不是占有食物。
同时,有意识的感受自己的饱腹感。
以前,在缺乏觉察的情况下,我总会一口气把一份盖浇饭吃完。
昨天,我发现,其实吃到一半的时候,我已经感觉有点累了。
这一次,我停下筷子,没有再吃。
神奇的是,那天我感到胃里很舒服,也没有丝毫的饥饿感。
我才明白,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,我吃了多少“冤枉饭”。
因为这种毫无觉察,是与身体失联的状态,所以才会摄入过量食物。
相反地,有意识地吃饭,是在与身体联结。
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“按需吃饭”,让我们真正健康。
图片来源:pexel
c.满足匮乏感
“本我”缺乏安全感时,会用过量的食物,来保证自己的安全。
这时候,可以把食物一分为二。
一份是用来果腹的,另一份是用来保证安全感的。
通过重复这个操作,让“本我”重新体会到安全感。
渐渐地,你会减少行为问题。
吃饭,这个小小的动作里:
折射着我们与身体的关系:
吃饭时,你能否尝到食物的味道?
吃饱了,你能否听见身体的声音?
折射着我们与自己的关系:
你能否允许“本我”的存在?
学会觉察这2点,我们才能好好吃饭,活出更好的自己。
图片来源:pexel
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,我们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,限时发放。(私信回复 量表 ,可以获取领取方式哦~)
如果您有情绪压力,原生家庭,婚姻情感,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,需要心理咨询,可以私信和我们详细沟通
作者:碳水化合物
图源:网络
首发:壹点灵心理
专注心理成长,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
Copyright © 2015-2023 非洲房产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